JUST FEEL – 《停一停,估一估先!》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停一停,估一估先!》 「你都唔會明,我唔想同你講!」「唔做咪唔做囉!」 面對子女的「拒絕」,可能你會感到不解、煩躁,甚至覺得子女在「搞對抗」。 如果大家想加深對子女的了解,可以「停一停,估一估」。 子女可能是基於自己的「需要」而拒絕,如:安全感、自主、平等、信任等。 鼓勵大家以「需要」的角度理解子女,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他們的內心。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停一停,估一估先!》 「你都唔會明,我唔想同你講!」「唔做咪唔做囉!」 面對子女的「拒絕」,可能你會感到不解、煩躁,甚至覺得子女在「搞對抗」。 如果大家想加深對子女的了解,可以「停一停,估一估」。 子女可能是基於自己的「需要」而拒絕,如:安全感、自主、平等、信任等。 鼓勵大家以「需要」的角度理解子女,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他們的內心。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睇真啲,問一問先!》 你試過對子女有以下的想法嗎? 「慢吞吞」「懶到死」「成日駁嘴」 我們都希望子女進步,有時習慣以既定的角度看待子女,標籤他們的行為。 但標籤無助子女認識自己,同時局限我們對子女的了解,甚至會引起衝突。 評價前,「停一停,睇真啲,問一問」,可能會對他們有不一樣的理解。 鼓勵大家在新一年,嘗試以不同角度看待子女。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如何帶著善意祝賀彼此?》 又到與家人團聚、拜年的日子,不知道大家的心情如何? 我們常以為向對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沒甚麼大不了,但原來有時聽起來會讓我們難以感到關愛,甚至抗拒表達,不願對話。 如果大家希望可以與家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,嘗試在拜年時 多關心彼此的心情,減少評價或比較。 祝願大家身心健康,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!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你今日欣賞咗未?》 今天是久違的運動會,孩子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,你有看見他們的嘗試嗎? 可能你會想「勝出比賽才值得欣賞!」「讚得多會寵壞孩子!」但欣賞子女不一定會令他們自滿,反而可以促進他們持續學習,面對成果不自滿,面對挫折不放棄。 鼓勵大家欣賞子女在過程中的「嘗試」、「努力」和「進步」,而非成敗得失,讓子女看見嘗試的樂趣,願意繼續探索。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溝通點至醒?同理加邀請!》 溝通並非只是說話和聆聽,以下的元素對於有效的溝通十分重要: 一、提出連結請求 了解意願,確保彼此願意交流。 二、留意身心狀態 溝通時,留意彼此的狀態。發現自己的狀態不太平穩,可暫停對話,平靜自己。 三、察覺溝通目的 尊重彼此的意願,避免透過「命令」要求子女服從自己。 邀請你觀看以下片段,深入瞭解這三個溝通元素! https://tinyurl.com/yrgtf46q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你講我聽:同理聆聽有方法》 你是如何聆聽子女的分享? 同理聆聽能夠提高關係中的安全感,促進親子交流! 一、表達接納 暫時放下自己的想法,先聆聽子女,鼓勵表達。 二、覆述分享 回應時減少評價,透過覆述協助整理經驗和想法。 三、提問了解 子女的狀態開始平復,透過猜想其感受和需要,確認理解。 邀請你觀看以下片段,了解如何在生活應用。 https://tinyurl.com/ywmztzfl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大腦也會地震嗎?》 原來大腦地震時,人便難以好好表達! 大腦像一間兩層的房子:上層負責思考、決策;下層負責偵測及回應危機。 狀態平穩時,上、下層腦緊密連結,讓人有效接收資訊、表達自己,作出合適的決策。 當感到不安時,下層腦開始不穩,就像地震,整間房子一同搖晃 —— 上下層難以連結,上層腦便無法運作。 上圖的小方法可以協助你平穩大腦。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你有說過阻礙溝通的說話嗎?(下)》 大家有留意自己在甚麼時候更常說 4D 語言? 當人在狀態不穩,如感到壓力、擔心時,會更容易說 4D。 其餘的兩個 D: ●Demand 命令:讓對方感到內疚,非做不可 ●Deserve 應得:強調責任和「應該」 這些說話難以建立子女的內在動機,真誠地行動。 邀請大家說 4D前,先平靜自己,並發掘其他溝通新可能!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你有說過阻礙溝通的說話嗎?(上)》 「我講極都冇人聽、冇人明!」語言既能拉近,又能疏遠彼此。 4D 語言有時會阻礙我們向彼此傳遞關愛,以下分享兩類: ●診斷 (Diagnosis):標籤、比較、批評 ●否認 (Denial):否定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子女聽到這些說話容易覺得受批評,難以感受關愛,抗拒對話。 邀請大家回顧一下:「我甚麼時候會說 4D?」。
JUST FEEL感講 家長通訊 《親子關係由每日五分鐘開始》 開學一個多月了,你的感覺如何?有機會聆聽子女的分享嗎? 在匆忙的生活中,我們容易忽略彼此的感受。 邀請大家從今天開始,每天花五分鐘問一問自己和子女:「你今日嘅心情如何?經歷咗咩事?」 如果你願意,也可以了解感受背後的原因,增進我們對彼此的了解! 讓我們由每日五分鐘開始,嘗試了解你身邊的人,建立真誠的交流。